第72章 殿下是斷袖
關燈
小
中
大
這樁事體,從安陽鬧上帝京,又帝京鬧回安陽,鬧的動靜太大,沈文昭自然有所風聞,當時還沒鬧出來,也不覺得有什麽,越往後越覺出不妥,說白了,太子殿下的行事,不說從頭到尾是在瞎胡鬧,那也有七成是在兒戲!
歷朝歷代,帝王要想穩坐江山,朝堂與江湖勢必得處理好了,此消彼長,消與長都在一定的度之內,彼此相得益彰,那便天下太平、四境安寧。樂文小說 章節當然,光朝堂與江湖的消長平衡還不夠,還得控好朝堂上的消長,太子申斥了張蒼水,弄得三朝老臣下不來臺,他的門生故吏作何感想?有那鬧得比他出圈得多的臣子,又該作何感想?
一時間,整個朝堂惶惶的人心,幾乎都擺到了臺面上,慢慢慢慢,朝堂便現出亂象來。
朝堂不穩,江湖跟著晃蕩,沒幾月工夫,原本已經被揍太平了的幾處州縣,又隱隱有了變亂的苗頭。這種時候,明白人都知道該武將派用場了,太子殿下可倒好,又揀了幾件雞毛蒜皮的事體,讓將軍王吃了一頓排頭!
亂時看將,治時看相,太子殿下不到半年的工夫就把朝堂的“將”和“相”都得罪了個遍。沈文昭在安陽接二連三地聽說這樣消息,心裏窩火,幾番熬不牢,想從安陽去帝京和他當面鑼對面鼓地掐一架,靜下來卻又覺得不妥,哪都不妥,從地位上說,太子是主子他是奴才,說不著。從身份上看,他如今不是太子洗馬了,說什麽都多餘。再說了,以前還是的時候,說了什麽難聽的,那都是下勸上,良藥苦口、忠言逆耳,如今再說那難聽的,說不定人家還要誤會來著——不是口口聲聲說“待殿下登了大寶沈家就從朝堂上退出去”的麽?怎的還越管越寬了?都離了位了,還要轉回來對著他叨咕叨!
挨了太子殿下申斥的幾位,從張相到將軍王再到沈家,一律默不出聲,他們不出聲,正經八百的帝王也不出聲,就這麽瞧著,看他還要唱哪一出。
朝堂不穩,江湖微亂,市井百姓自然而然的就有所感,坊間留言四起,都是偷偷說,說的內容不外乎如今的世道和慶朝的儲君。都說現如今世道成了這副模樣,追根究底,其實不賴太子,得賴太子的爹!太子都二十多了還沒大婚,光棍漢特別容易變成炮仗脾性,特別容易行事出格,當然也特別的愛折騰!
在升鬥小民看來,太子有一個古怪的皇帝爹,別家的爹早早就開始操心兒女的婚事,都想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,必得把家先齊了,不然做什麽都名不正言不順,一般而言,慶朝的顯貴們會在十六七婚娶,最遲不能超過十九,不然就得掉價,過了二十還沒找著人家的,坊間各路傳聞絕不饒過,不是說樣貌就是說身子骨,換言之,若不是醜得拿不出手或是病得起不來床,那二十之前必定已然齊家。太子殿下今年二十掛零了,險之又險,玄而又玄,坊間就老有各色傳聞在傳,一而再再而三的添色增彩,終於在“殿下是斷袖”這兒落定了塵埃。
殿下斷了袖,說到底還是他的爹害的,若是早點兒給他娶個太子妃,至於到這個份上麽?!世間美人恁多,如何找不出一個讓殿下瞧得上眼的?!事到如今,說啥都遲了!
順理成章的,坊間傳言又從殿下的爹轉到了殿下的“對子”上。
太子殿下的“對子”,傳言也離奇得很,不似往常一般,有好幾人選供坊間挑揀說嘴,說個天花亂墜,各有各的擁躉,這回就一位——原來的太子洗馬,安陽沈家嫡枝的老幺沈文昭!簡直就像是哪個有心人編好了,特特買通了人在坊間傳的!
升鬥小民們沒見過沈文昭呀,那好辦,就編唄!
能把儲君迷得上不著天下不著地,不顧祖宗禮法,不顧斷子絕孫,不顧國朝繼替的人,起碼得有和蘇妲己差不多少的容貌,或者幹脆就是九尾狐貍變的,手段高妙,三兩下子,儲君就三迷五道的,恍恍惚惚不辨東西南北,一頭栽倒在他身上,再也上不來了!
流言蜚語長了腳,走得飛快,沒多久就走到了安陽府,走進了沈家上上下下的耳朵眼兒裏。沈家家主倒還沈得住氣,什麽也不說,什麽也不做,流言蜚語,就該讓它自生自滅。在安陽府呆著的沈家人受的異色眼光都不在少數,朝堂上呆著的那幾位,尤其是做著右相的沈家老大,日子就更不好過嘍。
先是太子隔三差五的召他入宮閑聊,聊些幹巴巴的事體,比如安陽府的風物啦,安陽府的節慶啦,到了後來,沒得可聊了,聊的事體就變成了安陽府的神仙鬼怪、異傳怪談,又或者是安陽府的河流山川、田地耕作,聊到最後,勢必會捎帶腳的問一二句沈文昭年幼時節的事,比如淘不淘啦,是不是打小就這麽牙尖嘴利的說話不饒人啦,等等等等。說到底,十句話裏有十句不是正經事兒!
起初,沈家老大應召而來,恭而敬之地等著太子開金口,滿以為他是要理一理朝堂和江湖的局面,誰曾想凈聊些不在道上的物事,幹幹巴巴聊到末尾,躲躲閃閃地問那麽一兩句幺弟小時情狀,他這才恍然大悟,原來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他那回安陽為太祖母侍疾的幺弟身上!
沈家老大是個實誠人,平日裏家國天下、修身養性,對流言蜚語向來信奉“身正不怕影子斜”,這回的流言也一樣,他泰然處之,絕不往心裏去,然而太子殿下接連幾天的“閑聊”,讓他生出了一股莫名的惶恐。他是個實誠人,不是個傻老帽,當然曉得蹊蹺,知道太子殿下這樣沒事照三頓飯的工夫召他進宮閑磕牙,那是神人先射馬呢!他暗裏告誡自己千萬小心,別說了多餘的,或是做了多餘的。
好在太子也只是閑磕牙而已,暫時沒做什麽出圈的事兒。
沈家老大從宮裏出來,轉頭就去找蕭將軍,主要是找他商量太子的事兒。沈家老大老實持重,說到那些不入流的關系時,言語磕巴,舌頭打結,費了好一番唇舌才將前言後語擺弄清楚。蕭將軍聽聞說話,哭笑不得,心說這位沈家老大腦子裏大概缺了一根筋,現下整個慶朝大概沒多少人不知道太子和沈文昭的事,身在事當中的人倒還無知無覺,也算是種本事!
壓根兒就不長這根筋的人,猛然間前後通透了,那也夠手足無措的。右相在朝堂事務上無往而不利,到了這種事體,啞口無言,只會問人討主意。
蕭煜問他,沈家家主沒和你提過這事?
他回說當真沒有,不知為何,家父從未提及此事。
蕭煜點點頭,似乎有些明白沈家家主的行事做法,這樣缺根筋的人物,聽了只有發蒙的份,提不出正經意見,還要一驚一乍的,還不如不說呢!
這位現如今就在一驚一乍當中,他巴著蕭煜討主意,蕭煜心裏沒底,只能給幾句場面上的話,不是敷衍,但也不是藥到病除的“良方”。
還沒等他們商量出正經主意來,沈文昭那邊忽然有了動作。那時,距他奉旨回鄉侍疾已過去八月有餘,兩百多天,說長也長,說短也短,如梭日月,總浸在重重心事當中,頗煎熬。人在家中坐,做不到兩耳不聞窗外事,見聞越多,越是覺得自己小看了這位大事上不成器的太子殿下。
兩百來天,耳聞目睹,樁樁件件似乎都和自己沒甚關聯,但前後串聯,細思細想,自己又統統脫不了幹系。不知不覺間,沈文昭掉進了一張看不見摸不著的網當中,掙撲不出,心煩氣躁,他把往日蛛絲馬跡翻出來檢視,忽然想起臨行之際太子貼在他耳邊說的那句話,他說,子虞,快些回來,別讓孤等久了。
當時不懂,如今通觀全局,到底懂了。他其實是在說,讓我等久了,總歸有些亂子要出,我不是個耐得住相思煎熬的,平生不愛江山,所以這江山折騰沒了我也不心疼,你呢,你們沈家呢,你們不是兩三百年的士林清流麽,要不要看天下變亂?
迫在眉睫的欲情,在字裏行間縈繞,如一縷幽魄,陰魂不散的,纏住了他不在他身邊時的光陰。日覆一日,總會想到這人似有若無的、隱匿於表象之下的兇暴殘忍,總是不得安寧,這種不安寧日相催逼,把他逼到了不得不見的境地。
在慶朝之內,太子是一號手眼通天的人物,沈文昭要見他,這頭動了念,那頭他就得了消息,志得意滿的預備起來。
帝京東南方向有一座消暑用的行宮,格局不大,是帝王家每年去秋獵時,行經中途的歇宿處,不是常住的地兒,一年也去不了幾次,非常清凈,最宜私會。
沈文昭從安陽來,太子從帝京去,兩邊碰面的時間卻還推後了一日。太子路近先到,沈文昭路遠,到的時候已是深夜時分。本以為見面是即刻的事,不想那個不能等久的人,偏偏拿喬,硬要熬過一夜,等到天光大亮了,這才要他來見面。
這一夜不好熬,但想想兩百來個日夜都熬了過來,又覺得熬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。
一日不見如隔三秋,真見上的時候,誰也不知該說些什麽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歷朝歷代,帝王要想穩坐江山,朝堂與江湖勢必得處理好了,此消彼長,消與長都在一定的度之內,彼此相得益彰,那便天下太平、四境安寧。樂文小說 章節當然,光朝堂與江湖的消長平衡還不夠,還得控好朝堂上的消長,太子申斥了張蒼水,弄得三朝老臣下不來臺,他的門生故吏作何感想?有那鬧得比他出圈得多的臣子,又該作何感想?
一時間,整個朝堂惶惶的人心,幾乎都擺到了臺面上,慢慢慢慢,朝堂便現出亂象來。
朝堂不穩,江湖跟著晃蕩,沒幾月工夫,原本已經被揍太平了的幾處州縣,又隱隱有了變亂的苗頭。這種時候,明白人都知道該武將派用場了,太子殿下可倒好,又揀了幾件雞毛蒜皮的事體,讓將軍王吃了一頓排頭!
亂時看將,治時看相,太子殿下不到半年的工夫就把朝堂的“將”和“相”都得罪了個遍。沈文昭在安陽接二連三地聽說這樣消息,心裏窩火,幾番熬不牢,想從安陽去帝京和他當面鑼對面鼓地掐一架,靜下來卻又覺得不妥,哪都不妥,從地位上說,太子是主子他是奴才,說不著。從身份上看,他如今不是太子洗馬了,說什麽都多餘。再說了,以前還是的時候,說了什麽難聽的,那都是下勸上,良藥苦口、忠言逆耳,如今再說那難聽的,說不定人家還要誤會來著——不是口口聲聲說“待殿下登了大寶沈家就從朝堂上退出去”的麽?怎的還越管越寬了?都離了位了,還要轉回來對著他叨咕叨!
挨了太子殿下申斥的幾位,從張相到將軍王再到沈家,一律默不出聲,他們不出聲,正經八百的帝王也不出聲,就這麽瞧著,看他還要唱哪一出。
朝堂不穩,江湖微亂,市井百姓自然而然的就有所感,坊間留言四起,都是偷偷說,說的內容不外乎如今的世道和慶朝的儲君。都說現如今世道成了這副模樣,追根究底,其實不賴太子,得賴太子的爹!太子都二十多了還沒大婚,光棍漢特別容易變成炮仗脾性,特別容易行事出格,當然也特別的愛折騰!
在升鬥小民看來,太子有一個古怪的皇帝爹,別家的爹早早就開始操心兒女的婚事,都想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,必得把家先齊了,不然做什麽都名不正言不順,一般而言,慶朝的顯貴們會在十六七婚娶,最遲不能超過十九,不然就得掉價,過了二十還沒找著人家的,坊間各路傳聞絕不饒過,不是說樣貌就是說身子骨,換言之,若不是醜得拿不出手或是病得起不來床,那二十之前必定已然齊家。太子殿下今年二十掛零了,險之又險,玄而又玄,坊間就老有各色傳聞在傳,一而再再而三的添色增彩,終於在“殿下是斷袖”這兒落定了塵埃。
殿下斷了袖,說到底還是他的爹害的,若是早點兒給他娶個太子妃,至於到這個份上麽?!世間美人恁多,如何找不出一個讓殿下瞧得上眼的?!事到如今,說啥都遲了!
順理成章的,坊間傳言又從殿下的爹轉到了殿下的“對子”上。
太子殿下的“對子”,傳言也離奇得很,不似往常一般,有好幾人選供坊間挑揀說嘴,說個天花亂墜,各有各的擁躉,這回就一位——原來的太子洗馬,安陽沈家嫡枝的老幺沈文昭!簡直就像是哪個有心人編好了,特特買通了人在坊間傳的!
升鬥小民們沒見過沈文昭呀,那好辦,就編唄!
能把儲君迷得上不著天下不著地,不顧祖宗禮法,不顧斷子絕孫,不顧國朝繼替的人,起碼得有和蘇妲己差不多少的容貌,或者幹脆就是九尾狐貍變的,手段高妙,三兩下子,儲君就三迷五道的,恍恍惚惚不辨東西南北,一頭栽倒在他身上,再也上不來了!
流言蜚語長了腳,走得飛快,沒多久就走到了安陽府,走進了沈家上上下下的耳朵眼兒裏。沈家家主倒還沈得住氣,什麽也不說,什麽也不做,流言蜚語,就該讓它自生自滅。在安陽府呆著的沈家人受的異色眼光都不在少數,朝堂上呆著的那幾位,尤其是做著右相的沈家老大,日子就更不好過嘍。
先是太子隔三差五的召他入宮閑聊,聊些幹巴巴的事體,比如安陽府的風物啦,安陽府的節慶啦,到了後來,沒得可聊了,聊的事體就變成了安陽府的神仙鬼怪、異傳怪談,又或者是安陽府的河流山川、田地耕作,聊到最後,勢必會捎帶腳的問一二句沈文昭年幼時節的事,比如淘不淘啦,是不是打小就這麽牙尖嘴利的說話不饒人啦,等等等等。說到底,十句話裏有十句不是正經事兒!
起初,沈家老大應召而來,恭而敬之地等著太子開金口,滿以為他是要理一理朝堂和江湖的局面,誰曾想凈聊些不在道上的物事,幹幹巴巴聊到末尾,躲躲閃閃地問那麽一兩句幺弟小時情狀,他這才恍然大悟,原來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他那回安陽為太祖母侍疾的幺弟身上!
沈家老大是個實誠人,平日裏家國天下、修身養性,對流言蜚語向來信奉“身正不怕影子斜”,這回的流言也一樣,他泰然處之,絕不往心裏去,然而太子殿下接連幾天的“閑聊”,讓他生出了一股莫名的惶恐。他是個實誠人,不是個傻老帽,當然曉得蹊蹺,知道太子殿下這樣沒事照三頓飯的工夫召他進宮閑磕牙,那是神人先射馬呢!他暗裏告誡自己千萬小心,別說了多餘的,或是做了多餘的。
好在太子也只是閑磕牙而已,暫時沒做什麽出圈的事兒。
沈家老大從宮裏出來,轉頭就去找蕭將軍,主要是找他商量太子的事兒。沈家老大老實持重,說到那些不入流的關系時,言語磕巴,舌頭打結,費了好一番唇舌才將前言後語擺弄清楚。蕭將軍聽聞說話,哭笑不得,心說這位沈家老大腦子裏大概缺了一根筋,現下整個慶朝大概沒多少人不知道太子和沈文昭的事,身在事當中的人倒還無知無覺,也算是種本事!
壓根兒就不長這根筋的人,猛然間前後通透了,那也夠手足無措的。右相在朝堂事務上無往而不利,到了這種事體,啞口無言,只會問人討主意。
蕭煜問他,沈家家主沒和你提過這事?
他回說當真沒有,不知為何,家父從未提及此事。
蕭煜點點頭,似乎有些明白沈家家主的行事做法,這樣缺根筋的人物,聽了只有發蒙的份,提不出正經意見,還要一驚一乍的,還不如不說呢!
這位現如今就在一驚一乍當中,他巴著蕭煜討主意,蕭煜心裏沒底,只能給幾句場面上的話,不是敷衍,但也不是藥到病除的“良方”。
還沒等他們商量出正經主意來,沈文昭那邊忽然有了動作。那時,距他奉旨回鄉侍疾已過去八月有餘,兩百多天,說長也長,說短也短,如梭日月,總浸在重重心事當中,頗煎熬。人在家中坐,做不到兩耳不聞窗外事,見聞越多,越是覺得自己小看了這位大事上不成器的太子殿下。
兩百來天,耳聞目睹,樁樁件件似乎都和自己沒甚關聯,但前後串聯,細思細想,自己又統統脫不了幹系。不知不覺間,沈文昭掉進了一張看不見摸不著的網當中,掙撲不出,心煩氣躁,他把往日蛛絲馬跡翻出來檢視,忽然想起臨行之際太子貼在他耳邊說的那句話,他說,子虞,快些回來,別讓孤等久了。
當時不懂,如今通觀全局,到底懂了。他其實是在說,讓我等久了,總歸有些亂子要出,我不是個耐得住相思煎熬的,平生不愛江山,所以這江山折騰沒了我也不心疼,你呢,你們沈家呢,你們不是兩三百年的士林清流麽,要不要看天下變亂?
迫在眉睫的欲情,在字裏行間縈繞,如一縷幽魄,陰魂不散的,纏住了他不在他身邊時的光陰。日覆一日,總會想到這人似有若無的、隱匿於表象之下的兇暴殘忍,總是不得安寧,這種不安寧日相催逼,把他逼到了不得不見的境地。
在慶朝之內,太子是一號手眼通天的人物,沈文昭要見他,這頭動了念,那頭他就得了消息,志得意滿的預備起來。
帝京東南方向有一座消暑用的行宮,格局不大,是帝王家每年去秋獵時,行經中途的歇宿處,不是常住的地兒,一年也去不了幾次,非常清凈,最宜私會。
沈文昭從安陽來,太子從帝京去,兩邊碰面的時間卻還推後了一日。太子路近先到,沈文昭路遠,到的時候已是深夜時分。本以為見面是即刻的事,不想那個不能等久的人,偏偏拿喬,硬要熬過一夜,等到天光大亮了,這才要他來見面。
這一夜不好熬,但想想兩百來個日夜都熬了過來,又覺得熬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。
一日不見如隔三秋,真見上的時候,誰也不知該說些什麽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